承继前朝编制两册推行土地赋役改革凸显朱元璋的治国才能_设备视频_米乐体育app客户端下载/官网客服联系

承继前朝编制两册推行土地赋役改革凸显朱元璋的治国才能

浏览次数:1 次来源:米乐体育app客户端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08 23:05:22

  中国历史上的诸家帝王中,明太祖朱元璋虽说有“胡惟庸案”、“蓝玉案”等案件的滥杀之嫌,但也难掩其“一代雄主”的风采。

  康熙曾说:“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,非寻常帝王可比”;也说:“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,其次则朱元璋耳。”

  作为出身于社会底层、发达于微末的一代帝王,朱元璋很清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的悲愤,也知道农民失去土地后的社会后果。

  老百姓揭竿而起的主缘由是生活没有了着落,身家性命没有了保障;最大的目的就是拥有土地,从而果腹活命。

  因而,朱元璋建立政权后,为了迅速恢复、发展社会经济,尽快稳定广大民众的生产、生活,大力实施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,积极推行屯田制度,大兴水利,广植桑麻,努力摆脱战乱的影响。

  尤其是,朱元璋依照国家的需要、农民的困窘现状,以及地主富豪隐瞒土地田产、逃避徭役等情况,断然决定进行土地赋役制度改革。

  1、承继前朝。宋元以来,封建王朝大多数都是按照田亩数量征收税粮,依据户籍发派差役。因而,政府不断采取一定的措施查核户口,清理田产,以保证赋税的来源。

  但是,地主富豪们则千方百计地逃避赋役,甚至把自己的负担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。

  为此,统治阶层就总结、吸取前代的一些经验,试着通过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均衡赋役,以尽力避免造成民众的过重负担。

  据历史记载,元朝后期,江南婺州等地的地方官员,鉴于土地的分散难于管理,就对田地、山林、池塘等进行统计,并按照次序绘制成册。由于绘制的田图形状像鱼鳞一样,就称之为“鱼鳞簿”(即鱼鳞图册)。

  当初,官吏们制定“鱼鳞簿”主要是为了获取一时的土地收益。后来,地方官员们发现,“鱼鳞簿”在保障赋役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,于是就逐渐赋予了它赋役管理的功能。

  元末农民大起义,不仅摧垮了蒙古贵族的统治,也彻底毁坏了元朝的有关田地户籍的全部典章、资料。

  吴晗曾在《朱元璋传》中说:“张士诚从起兵到败死,前后十四年,城破前他把征收赋税的鱼鳞图籍全部烧毁。”

  因而,大明王朝建立后,就立即着手这方面的制度重建。在继承、沿用宋元以来相关制度、措施的基础上,明太祖朱元璋安排人员清理、丈量全国的土地,编制赋税管理档案。

  2、做好本朝。洪武元年(1368年),朱元璋派遣周铸等164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,规定赋税。四年后,又派使臣到四川丈量土地。

  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朱元璋诏命国子监生武淳等,分别巡行全国各州、县,全面丈量土地,查实田亩的数量。

  具体的做法是:选派官吏到州、县,根据缴纳粮食数目,定为若干区;每个区设粮官,然后汇集里、甲居民,丈量每块土地的方圆四周。

  之后,绘成简图,编上字号,登记好田主的姓名以及田地的土质优劣情况、方圆尺寸大小。最后,根据不同的类别,编订“鱼鳞图册”。

  鱼鳞图册以土地为主,其它的,如坟地、下湿、沙卤等等,也分别予以注明。如果出卖土地时,税银随地契过户,到了年终,各州、县一并造册解府。

  在编制鱼鳞图册的同时,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诏令全国各地方官府编制差役图。然后,通过差役图核实、确认户籍,并以之为派发差役的依据。

  1、基本做法。编制差役图册时,以户为主,每户成员分为成年人和不成年人两种类别。户分为民户、军户、匠户三种,军户、匠户不负担一般的差役。

  根据丁粮的多少,把民户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等,各按等级供役。重新造册时,可根据丁粮的真实的情况,对民户的等级进行升降。

  民户在乡村,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,从中推选人口和稅粮较多的十户,每年以其中的一户轮值为里长,其余九户休息。

  每里管辖的一百民户,分为十甲,每甲十户,设甲首一人,由十户轮流担任。里长、甲首各一人,管理一里一甲的公事。

  2、特情处理。差役图册的编制,禁止数姓合户附籍。当出现遗漏或者逃亡者返回原籍的情况时,不责罚有关人员,只要从实编册上报即可;里中鳏寡孤独不能支应差役的,附于十甲之后,另为一册,称作“畸零”。

  3、上报“黄册”。差役图册按照一式四份编制,其中一份上交朝廷户部,另外三份分别由布政司、府、县档存使用。每十年,根据人口的增减变化,重新编造图册。因上交户部的图册是用黄纸做封面的,所以叫做“黄册”。

  1、成效显著。鱼鳞图册是田亩清册,差役黄册是户籍簿册。它们是明朝政府管理土地、户口,向民众征派赋税和差役的根据。

  通过编制鱼鳞图册、赋役黄册的方式,清查、丈量了土地,建立基层的里、甲管理体系,进而将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都管控起来,这就使大明王朝既限制了农户的流亡,又能较好地掌握全国的人口和土地情况,从而保障国家的差役和赋税的来源。

  其中,“鱼鳞图册制度”的推行,不但使国家的赋税征收有了根据,而且清理出了大量隐匿的土地,从而增加了大明王朝的赋税收入。

  据史料记载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大明王朝的土地面积为3667715顷,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全国的土地面积增至387474600亩;赋税收入,仅就米麦一项计算,也由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的26105251石,增加到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的32278983石。

  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各郡县的赋役“黄册”编订完成时,大明王朝计有1068万多户,5670多万人。

  2、意义重大。通过改革土地赋役制度,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民众得以稳定,得以拥有土地,得以少受富豪剥削之苦。与此同时,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、逃避或转嫁赋税,也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。

  通过改革土地赋役制度,较明确地厘定了民众的负担,较好地规范了赋役管理,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,从而促进了大明王朝的社会、经济发展,稳定了大明王朝的统治秩序。

  因此说,通过编制“鱼鳞图册”、“黄册”,进行土地赋役改革,使大明王朝快步进入正轨,凸显了朱元璋的治国理政的能力。

上一篇: 浙江3件档案文献当选第五批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

下一篇: 国网福建电力省级计量关口在线监测平台优化升级